当前电信网络诈骗花样层出不穷,校园防诈骗安全教育势在必行。为促进同学们提高反诈意识、掌握反诈技能,我们为大家提供了《防骗必备锦囊》,以真实的诈骗案例为典型,提出解决措施,教你如何机智应对,让诈骗分子无处可藏!
典型案例
典型案例一
冒充电商物流客服类诈骗
2023年10月,四川宜宾女子张某接到一个自称是“物流客服”的陌生来电,称因张某快递丢失需要进行理赔。张某随即查看某购物APP,发现一件商品未更新物流情况,便信以为真,添加了客服微信。随后“客服”发给张某一个链接,要求下载某聊天APP和银行APP,进行“理赔”操作。张某根据要求操作后,“客服”称其操作错误导致账户被冻结,需在银行APP里输入“代码”解冻,而这实际上是诈骗分子诱骗张某进行转账操作。张某收到银行转账短信后发现异常,遂发现被骗。
典型案例二
网络贷款诈骗
2024年4月1日,冉某报警称在万山区金粼尚城小区朋友家中玩耍时,便拿着手机刷抖音,随后刷到贷款平台,于是点击进入下载其“亨通”APP,便填写自己的个人信息后准备贷款,下载好后APP客服称需要刷流水,于是要求冉某将其自己的银行卡内充值9000元,后发送一链接给其点击操作,随后将其验证码告诉对方,其银行卡内的9000元被扣。
天上掉馅饼的事怎会轻易轮到我们?轻易获取利益的方式肯定有猫腻!针对以上案例,我们希望同学们掌握必要的防范技能,切实提高自身防范电信诈骗的意识和能力。
应对措施
“五要”
1、了解常见诈骗类型,如网络购物诈骗、虚假兼职诈骗、校园贷诈骗、冒充熟人或官方机构诈骗等,可以帮助我们识别潜在风险。
2、转账前要通过电话、视频等方式核对对方身份。
3、微信支付宝要开启转账延迟到账功能,发现被骗可以及时撤回。
4、购物时最好使用第三方支付平台交易,要尽量避免直接汇款给对方。
5、一旦被骗要立即拨打110报警,并保存聊天记录、转账记录等相关证据。
“五不要”
1、不要向他人透露短信验证码、银行卡和身份证信息。
2、不要在任何网站接受通缉令、逮捕令和资产冻结令。
3、不要点击不明短信、广告、链接、弹窗、网站等,不下载来路不明的软件、不扫描陌生的二维码。
4、不要将资产转入所谓的“安全账户”。
5、不要嫌麻烦、年复一年地只用一个密码,账号密码要及时更换。
电信网络的发展
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
也给诈骗分子许多可乘之机
我们呼吁同学们
学习反诈知识
提高个人防范意识
谨防上当受骗
远离诈骗陷阱
防诈同行 你我同心